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情感

你知道儿童心态干预吗?

作者:日期:2024-07-03点击:3id:154326

一、自闭症儿童心态干预

心态干预的目的是结合自闭症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外力的帮助下,使自闭症儿童通过自身的潜力逐渐得到康复和发展。孤独症儿童由于自身的发育障碍失去了正常健康发展的内在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只能眼看他们陷于自闭状态中而无可奈何。

国内外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孤独症儿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与不教,教得是否科学,他们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不同的。“好的方向”就是他们能够逐步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甚至在接受培训后从事某项工作而达到生活自立的能力。否则听之任之,孤独症儿童是很难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好转的,相反往往会产生愈加严重的情绪、心态、行为等障碍,使得他们周围的人甚至家人都感到越来越不能忍受他们。而由于被他人排斥,孤独症儿童的挫折经历就会越来越多,这将进一步把他们推向更加自闭的状态,最终身成为家庭的痛苦和社会的负担。

二、自杀心态干预

从心态学角度来看,自杀行为是由一个人的人生经历造成的。当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解决不了问题,自杀往往就成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很多人其实是冲动型自杀,只因为暂时迈不过这道坎,一旦迈过去了,他就不会自杀了。但下次再遇到迈不过去的坎,他还是要自杀的,这让自杀预防困难重重。不过,当一个人实施自杀之前,生的欲望和死的诱惑是并存的。他们是在两者之间徘徊,迟疑要不要现在走,他们还没想好。这正是自杀心态干预的价值所在,危机干预正是可以帮助自杀迈过这道坎,增加生的欲望,从而降低自杀风险。当然自杀干预也可能无效。

自杀心态干预应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显然不能仅依靠心态咨询师一人之力、或者完成一次“扑救”就可以万事大吉。自杀者常常带着严重的心态问题和匮乏的应对资源,暂时生的欲望占据上风,并不是危险的根本解除。持续的心态辅导的和来自家庭的理解支持同样非常重要。

但是在中国,人们无法理解家人为什么要自杀,也不把自杀当回事。常常有这样的家长,他们压根就不觉得这是心态问题,他们只是觉着孩子不坚强。甚至都不相信这是真的,“死就死吧,又不是第一次”。这让自杀者,尤其是痛苦症患者绝望,觉得不被人理解。这使得自杀者,尤其是痛苦症患者,总觉得没人理解他们。而缺少来自家庭的理解往往加速了这些自杀者的死亡。

在社会层面上,也应建立心态危机防范机制,从全面防范自杀知识普及,到设置自杀危机干预热线,再到自杀心态干预通道的建立,做到点、线、面三级预防。同时还需建立广泛社会服务网络,以消除自杀出现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