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一、心态异常
1、神经官能症:是一种轻微的心态异常。常因挫折与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产生的一种持久性的精神紧张与焦虑,以致对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常见的有焦虑反应、恐怖症、神经衰弱、疑病症、癔症、痛苦症。
2、心态过程障碍:在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心态困扰。如:感知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和意志障碍以及综合性的意志障碍和智力障碍。
3、人格障碍:最主要特征是有一种引起不适应行为的显性人格品质,这种不适应是从社会的角度看的,他自己很少或根本不为自己感到焦虑。主要表现为人格型式障碍、人格特质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4、性行为异常:是一种性冲动障碍和性对象的歪曲。分为:功能障碍,对象歪曲,活动歪曲、反社会。
5、精神病:一般认为不正常心态、神经症或心态障碍、精神病三者之间是继续的或连续的,但在行为特征或症状上却是递增的。精神病患者的人格较神经症和心态障碍者更为紊乱,更少系统性,他们不能区分现实和幻想,从现实中退却,自囿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之中,无视社会的规范的约束,失去了生活的适应能力。它有精神分裂症、情感精神病和偏执精神病。
6、心身疾病:亦称为心态生理反应。是一种具有心态病因的身体疾病。他包括的范围极广。如:高血压病、偏头痛、心绞痛、消化性溃疡、神经性厌食症、阳痿、阴冷、哮喘、周身疼痛症等。
二、心态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1、描述行为
何为描述,描述就是把这种行为客观的细致的观察了解叙述下来,对这种行为进行分类、命名。
描述并不是解释,而仅仅是对该行为所表现出的各种情况进行描写观察。
2、理解行为
心态学的第三个目标就是理解行为。理解行为就是对刚才描述的行为做出解释。也就是说明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
3、预测行为
心态学的第三个目标就是对行为进行预测,即能够准确的预言行为。
这个行为都会在什么情况下出现,都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4、控制行为
心态学的第四个目标就是控制行为。这里所说的控制并不是说威胁到了个人自由,而是指根据预测的结果,改变影响行为的条件。
三、心态训练
心态训练是一种心态干预方法。采用专门仪器和手段,具体改变人的某种心态状态,以达到最适宜强度、最佳状态的过程。最早出现在病理治疗领域,后广泛应用于体育运动。
1932年德国病理学家J.H_舒尔茨开创自主训练,即通过催眠性言语暗示、肢体松弛方法等对自身本体状态进行自我约束的调整练习,改变本体生理、心态状态,达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取得心身双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