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哪里?读上一句觉得真的忘不了
当51岁的李清照在《武陵春·春晚》中写下:“时过境迁诸事休,物事人非“时,千载第一奇女子的柔肠百转怕是确实愁断掉。老公英年早逝,国恨家仇,时过境迁是李清照的忘不掉。
当38岁的苏东坡在《江城子》中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时,这唐诗宋词一哥流下来了古月泪。妻子去世十年,仍没法与君别,它是苏东坡的忘不掉。
当31岁的陆游在《钗头凤》中写出“红酥手,黄縢酒,满城县春光宫墙柳“时,这名南宋诗人将一生的痴心和这杯黄藤酒一齐饮下了。前爱早就再婚,他却难以割舍,它是陆游的忘不掉。
难道说李清照、苏东坡、陆游也不明白相忘江湖的大道理吗?并不是,实际上他们并不是近些年才有的互联网俗话,它最少有三千多的历史时间,是来源于《庄子》中的至理名言。《庄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书籍,又被称为《南华经》,做为一本哲学著作,书里针对感情、友谊、品德修养都是有许多独特的表述。而这句话“相知相惜,比不上相忘江湖“就源于《庄子》中的一篇名叫《大宗师》的短文。短文中写到:
泉涸,鱼各相处在陆,相呴以湿,相知相惜,比不上相忘江湖。与其说誉尧并非桀也,比不上两忘而化其道。
相濡以沫的意思是:山泉水干枯了,受困于陆上的鱼群牢牢地相守,靠另一方口中呼出来的气相互依赖,与其说那样相知相惜,比不上相忘江湖。与其说是每天赞扬唐尧的于诚而讨厌夏桀的可恨,比不上把忘记她们把她们都归入“道“吧。
这篇《大宗师》主要是讲唯物辩证法的,因此后一句针对贤和恶都化于道了。可是前一句用受困于陆上上的两条鱼作形容,劝大家相忘江湖,尽管十分恰当,但看了的人怕是更忘不掉了吧!
与这两条鱼类似的另一个故事,也许能表述为什么“相忘江湖“很难保证。1205年,16岁的金朝文人墨客元好问在赴京赴考的道上碰到了一个拎着二只一只大雁的猎手。猎手对他说,那时候他捉到一只大雁,另一只因此从天空冲下来,撞岩自尽而死。元好问立即买下来了双雁,将他们下葬,并写出了此生经典词《摸鱼儿·雁丘词》。在词的上片他那样写到: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五湖四海双飞客,老翅几次暑寒。欢快乐,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子女。君应该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也许是由于太感人至深了,词的开场变成许多人心里最美的爱情承诺,琼瑶、金庸武侠都陆续用以她们的小说经典中。这900很多年前的五湖四海的双飞客没法相忘江湖,那几千年前受困于陆上上一对鱼群也没法想忘,又更何况是尘世中的大家。